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国粹 > 国粹目录 > 章节目录 第127章 第一百二十七章兄弟阋...(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国粹 章节目录 第127章 第一百二十七章兄弟阋...(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那幅字就是张仁逊自己写的,临摹赵孟頫的笔迹,写的却是赵孟頫妻子管道升的一首《渔父词》,这里的渔父词是词牌令,并不是一定要描写渔父的。

    管道升这首《渔父词》流传下来也没有名字,从词的意境看,在当时管道升也不过是偶感而发,并不是很刻意的浓情创作,对一个才女来说,这不算啥。

    其实,管道升写这样的小令小词有很多,保留下来的《渔父词》就有四首,都没有命名,后世的一些学者有望其意给命名,有的就这样拖下来了,甚至用词的第一句命名,关键是管道升所处的元代文章不兴,文人不被重视。

    宋词到了元代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取代的是大部头的元曲,元代,是我们戏曲大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大部头的文艺创作才开始出现,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还有许多戏曲也是出现在这个年代。

    张仁逊随手的“涂鸦”,一周后被皇甫淳派人送到了天津,他自己一看也是大吃一惊,如果不是看到自己在上面写的时候留下的痕迹,他真以为这幅字是赵孟頫写了,至此,他相信了皇甫淳的话,也准备拿这三幅字画好好戏耍日本人。

    果然,稻山敬一一进门就看到了客厅上已经换了字画了,而眼前这幅字更是让他心痒难耐了,赵孟頫的字虽然在明清两朝不大受人待见,并不是说字不好,而是当时赵孟頫的历史评价是负面的,谁原意去买一个有骂名的人写的东西?

    可是金子放在哪里都发光,赵孟頫的字画的确是太牛气了,但凡对书画有研究的,就没法绕过元代赵孟頫这个坎,乃至到了后世,通过历史遗迹的研究,才觉得赵孟頫是为了汉文化的传承,藏匿于蒙元政权中的大儒,到了民国初年,赵孟頫在政治上基本就被广大文人平反了,于是,他的书画作品价格非常高。

    蒙元对汉族的统治非常残酷,没有科举不说,还野蛮的在一些地区实行地方官的初夜权,而这些地方官都是蒙人,这样的制度实行了很多年,在一些地区里,妇女生的第一个孩子是不要的,一生下来就会被夫君溺毙。是当父亲的残忍吗?不是,是当父亲的无法决定那个孩子是谁的,所以,蒙元时期,汉族的反抗非常强烈,乃至后来的明朝对蒙元的报复也是很残暴的。

    由于这些历史背景的原因,实际上赵孟頫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在明朝,赵孟頫可是作为反面人物的典型被定性的,谁敢收藏他的字画?而现如今市面上流传的那些字画,十有八九就是在民国初年那段时间里,一些文痞伪作的。

    赵孟頫的字画在日本却是从一开始就受到推崇,尤其是一些伪作流入日本后,许多日本文人奉为至宝,民国初年的一些民国文人在研究书画的时候,并不是在国内,而是在日本,可见,当时各种字画被日本人弄走了多少。

    稻山敬一连茶都不想喝了,这次他可以没有问出上次的那种话,他闻到了那幅字上传出来的阵阵霉味,人家上次晾画,这次可是晾字了。

    说起来,古人有晒书一说,可却是没有晾书的说法,是到了明清两代的时候,才出现了晾画晾书晾字的提法,这也是由于纸张出现后产生的差异。

    晒书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当今网络上流传的“晒书”段子和解释其实都是胡说八道的,是一些后世文痞和历史盲胡乱揣测和编造的。

    真正晒书的原因很简单,在古代,书可不是纸张上的,而是竹简、木简等上的,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如果用一个三国时期的独轮车去装,保证满满登登。

    像孔子晚年带学生,家里的藏书就不会少,更不要说他修撰和编辑了大量的《诗》《书》《礼》《乐》,给《周易》作序,编纂史书《春秋》,一部春秋就有一万六千多字,而他的学生编纂的《论语》也有一万二千多字。

    后世有人统计过,一部《诗经》有近四万字,一部《礼记》有近十万字,乖乖,在纸张没有发明之前,这些字都是刻在竹简木简上的,每年的梅雨季节到来,不发霉才怪了,所以,古人到阳光普照的时候得去晒书。

    流传下来的字画是在有了纸张和画绢后才出现的,而这些字画到了梅雨季节也同样会出现问题,最早也是拿出去晒的,可一晒却出问题了,受潮霉变的纸张一旦暴晒,重者当场就脆化碎裂了,被一阵小风就给吹走了,于是,人们通过实践,找到了“晾”的办法,因此,到了宋代以后,没人晒书了。

    有人说,最早出现“晒书”一词的是在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里,杜牧在他的五言绝句《西山草堂》里是这样写的,“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其实,杜牧在这里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晒书要在秋日的晚半晌,可不能直接爆晒。

    对于字画的保存,行家都知道,每年至少要两次拿出来进行“透气”,也就是晾一晾,这如同砖窑里制出来的砖坯,你要是暴晒,那一准全都坏菜,只有用蓑捧苫盖着,等砖坯里的水汽慢慢散去方可,不晾透还不行,一些手艺不行的砖窑里烧出来的砖,不是夹心就是七扭八歪,原因就是没有干透。

    不懂行的
>>>点击查看《国粹》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