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国粹 > 国粹目录 > 章节目录 第9章 求学(5)(第1页/共3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国粹 章节目录 第9章 求学(5)(第1页/共3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你这是碰上哪位大神了?我看你现在的精气神都不错啊,比为兄的强。”

    两人一落座,茶博士就忙着给上茶,皇甫淳笑眯眯的点了几个小菜,还要了一壶老酒,这种南方产的老酒也是专门给在京城里南方官吏预备的,要是北方人,到这里吃饭,那是非要喝烧刀子、二锅头不可。

    “你现在能请得起客了?是不是发了?”方孝义满脸的笑意,“要不还是我请你吧,咱们也是老没见了,你现在的衙门怎么样?要不把为兄的也活动过去?在这兵部里,我看不到希望,当初没有活动好,这个差事不怎么样。”

    “大哥啊,我那里可是临时的,铁路一修完,我就没了差事了,再说了,我在那边也就是个小萝卜头子,我哪里说得上话啊?还有啊,修铁路是个轻松的事情吗?将来怕是要天天跑工地,多辛苦啊。”皇甫淳赧颜的说道。

    “那你自己为什么进去了?难道说你就不担心将来没有了事情干?”

    “唉,我是被现在的老师给带进去的。你也知道,咱们去年落第,根本原因就是不懂新学,所以,第二场的卷子根本就是胡写的,能不落第才怪,所以啊,我痛定思痛,下决心到京城里来学新学的,可是到了这里……”皇甫淳把自己这半年多的经历徐徐道来,又说道自己碰上了严几道、詹眷诚这俩人,“我现在看英文问题不大,就是不会说也听不了,这詹先生可是留洋回来了,所以,我拜他为师学习英语,没想到他就看中我了,非要我跟着一起,我这不也是没法子嘛!”

    “看来你小子是有了际遇了,你说的那个严几道我也是知道的,那也是个留洋回来的厉害人物,他写的《天演论》我也看过了,我觉得说的不错,无论是官场还是商场,哪个不是适者生存?咱们别把那种说法看的太大,只要有机会,那就是展现自己适应能力的时候。也行,我先在兵部里混着,说不定啥时候我也会有际遇的,这四九城很大,谁知道啥时候我也碰上贵人呢?”

    方孝义的话多少有点自嘲的意味,他现在脑子里想的还是关系和钻营,殊不知,如果皇甫淳不是自强不息,努力的学习新学,就算是碰上了严几道和詹眷诚又能如何?人家会拿正眼看他吗?这里的因果关系别说方孝义不明白,就是皇甫淳自己当下也是不明白,他还真以为是自己碰上贵人了。

    “那是,以兄长的能耐,早晚会一飞冲天。”皇甫淳也是真心祝愿方孝义能够有个前程,“我听说袁大帅又在扩编各种学校,兄长为何不利用关系去谋一个位置?哪怕是去学习军医、马医、军械等辅助的行当,以兄长的秉性应该有戏。”

    别说,这学了新学和没学新学的眼光就是不同,皇甫淳在李记书局里看到各种学校里的讲义和课本,对其中的一些作用已经是初步了解。而方孝义在兵部里管着各个驿站的往来文书却是两眼一抹黑,啥都不知道。

    “我一个举人……去当丘八?好说不好听啊。”方孝义有些不以为然。

    “时代不同了,你看看,现如今当权的有几个是科举正途出身的?正途出身的不过是做陪衬,新学,正是我们华夏吸纳新知识的一个捷径,兄长你还是趁年轻多学学,反正你在衙门里也没多少事情做,没准,去了新地方就有机会了,等到年纪大了,再想学就来不及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啊!”

    “嘿嘿,你小子还真是长见识了。不过你说的对,现在,不学新学怕是不行了,好,我去活动活动看,要是能去陆军师范里谋个位置也不错,怎么说,那也是正途出身啊。”方孝义的脑袋瓜子也活泛了起来。

    酒菜上来了,两人是边吃边聊,互相留了地址,以便今后书信往来。

    三天后,皇甫淳就跟着考察队出发了,他们首先在丰台出发,出发前,这里的测量什么的就是走马观花了一下,因为,这里已经有火车站了,京张铁路原本就是要在这里连接上京奉铁路的。随着向北一步步的走过去,很快就进入了西北的昌平山区,在这里,考察测量的进度明显就慢了下来,在山区里,得一步步走。

    关沟,关沟西北起八达岭长城,东南止于华北平原,是太行山与燕山的分界线,沟东属燕山脉,沟西属太行山脉。无论怎么设计,都无法逾越这里的地貌,而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距离近,坡道超过了铁路建设的要求。

    “我们在这里要多呆一些时间。大家去找个地方先住下来。”站在山顶上,詹眷诚拿下了单筒望远镜,“皇甫淳,你去吧,与当地人打交道你比较内行,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需要给钱你也别不舍得,到了这里,我们要随遇而安。”

    “是,我马上去找。你们先到那边的那座庙里歇息,我找到地方后立马回来。”

    皇甫淳骑上马,一溜烟的向一处有人烟的地方跑去。半个时辰后,皇甫淳带着当地的地保过来了,在这山沟里,有一个小村子,这里的地名就叫青龙桥。

    青龙桥前后也不过十来户人家,这里是原来镇守居庸关、八达岭等地军户的家属,他们居住在这山沟里,自生自灭,周围也没有多少土地,到后来,一些城里的达官贵人将家里的
>>>点击查看《国粹》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