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国粹 > 国粹目录 > 章节目录 第130章 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义...(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国粹 章节目录 第130章 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义...(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黎元洪的话顿时让宋教仁的眼珠子都亮了,他酷爱法学,曾经在日本深究西方法学体系,本来,他心里想着的是革命成功后,再结合本国的一些特点搞出现代的法学体系来的,没想到,黎元洪的话让他触动不小。

    “我们是新型的政权,在咱们民族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我们不能走在共和的路上,用的还是满清的章程吧?这个绝对不行!所以,想要稳定民心,第一要务就是搞出一个章程来,如果怕与将来的统一政权发生冲突,难道我们不可以搞一个临时约法吗?只要有了这个东西,湖广民心必然就会稳定了!”

    黎元洪自己本身就有这个想法,经过皇甫淳与他的一聊,他心里就完全认定了这个道道了。宋教仁是啥人啊?那可是同盟会里的司法部检事长,连同盟会里都要进行各种约法规范,老百姓呢?没有了约法,社会不乱才怪!

    “好!我立即就组织人去搞这个东西,黎总督的这个醒提得好,是我们疏忽了!我们革命党将来要走的道路必须要用法律文件明示出来,规范出来!”

    “这个想法我曾经与湖广谘议局的议长汤化龙吹过风,你也可以找他议论一下。”临了,黎元洪意味深长的对宋教仁又说了一句。

    要说黎元洪能站出来,最后坚定的成为了共和派的人,与汤化龙也是有关系的,光是皇甫淳说的肯定是不够的。毕竟,皇甫淳的年纪和见识摆在那里,虽然很睿智,可却不如汤化龙说出来的话有分量。

    武昌起事后,黎元洪本来还抱着“逼朝廷立宪”的想法,因此,担任总督的初期也是被迫的。可是汤化龙对他说了一番话,让黎元洪茅塞顿开。

    汤化龙,湖广浠水人,光绪年间的进士,可在官场上混的不行,1906年自请资送留学日本。这句话是啥意思?由于他身在官场,想要去留学得请示朝廷。如果不是前一年已经取消了科举,他汤化龙怕也是很难被批准。

    能够自资出国留学,也说明他的家境还是不错的。

    在日本留学三年,返回来后,正赶上当时国内要求立宪的呼声很高,满清朝廷为了缓解舆情,承诺九年后立宪,并在各省设立立宪的筹备衙门,谘议局。

    这个谘议局实际上是个半官方衙门,除了担任议长和副议长的人有薪俸外,其他议员都是“义务”性质的,只有在开会的时候,会补贴议员每天三元五角的“差旅费”。在满清朝廷看来,这是个花钱不多,能够评议舆情的缓兵之计。

    到了1909年的时候,各省都建立了谘议局,而担任议长的往往还都是在吏部挂号的进士和举人,也就是说,由朝廷半公开的指定一些候选的官员担当。

    汤化龙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成为湖广谘议局的议长,他是进士出身,又出国留洋过,加上家境殷实,为人正派,在湖广谘议局里算是众望所归。

    可就是这个朝廷派下来的议长,双十首义后,第一个站出来支持革命。在武昌起事的第二天,汤化龙就向全国发布通电,

    “清廷无道,自召灭亡。化龙知祸至之无日,曾联合诸公奔赴京都,代表全国民意,吁请立宪,乃伪为九年之约,实无改革之诚。”

    汤化龙还在这份通电中细数满清清廷的之误之错之罪,“皇帝溥仪竖子黄口;摄政载沣,愚谬昏庸:兵财大权,存亡所系,而竟摈弃汉人,悉授亲贵;溥伦、载涛,童騃儿戏,竟分掌陆海军部;载泽贪狠,管领度支,意在钳制汉人。”

    骂了朝廷上述后,汤化龙宣称,“清廷强持专制,维新绝望,大陆将沉。吾等神明之裔,岂能与之偕亡?楚虽三户,誓必亡秦;非曰复仇,实求自救。”

    汤化龙的通电,无疑是一根火柴,点燃了全国民众对满清朝廷的愤恨。可以说,此时的汤化龙是个明白人,他看透了武昌起事的真正意义。

    黎元洪犹犹豫豫的时候,又是汤化龙向黎元洪说出了另一番道理,“国人已经给满洲人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可是这些年来,满洲人做了什么?为了一己私利,反复无常,贪腐无度,实是辜负了民众的期待。现在,湖广新军首举义旗发难,目的就是为了阻止满洲人的倒行逆施,阻止摄政王搞的历史倒退!”

    汤化民的话是说的很客观的,从鸦片战争算起,国人真的已经给了满清朝廷足够的时间去痛定思痛,给了满人自新自立的机会,可是,满洲人仍然对不合时代的老章程抱残守缺,仍然幻想国人继续被他们奴役。

    满清朝廷是华夏历史上最恶心和最愚民的朝代,有历史学家通过折算的方式做过推算,在几个主要朝代里,满清时期的识字率是最低的,清末时,全国识字率不足1%,而在宋代是30%。明代是40%。即便是唐朝以前,那也有10%以上啊!

    华夏自古就重视教育,不要说孔子等诸多学者提倡教育,就是许多王朝也是鼓励教育,可是偏偏在满清时期,从康熙开始就罗织文字狱,对读书人肆意打压。

    清初,汉人学风仍盛,各地书院多达五千余座,可自从有了文字狱后,书院被朝廷直接干预,除了数得出来的几座著名书院外,
>>>点击查看《国粹》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