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玄幻小说 > 世界危机 > 世界危机目录 > 正文 第十七章 危机来临(第1页/共3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世界危机 正文 第十七章 危机来临(第1页/共3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十七章危机来临

    “陈将军,美国方面已经发来消息,其他各国基本已经平息,而在美国某些城市里发现很多中东与日本人的行踪,不知道是否下手地点是否就在美国”小傅在一旁报告着!

    “现在通知所有城市警方开始戒严状态,并且晚上实施宵禁!如果不行,军方出面!”

    “恩,好的,我马上转达!”

    “刘飞呢?”陈伟把小傅叫住,连忙问道!

    “在练习枪法呢!”

    “呵呵,这小子,把枪法练好,以后出去干赤军。”

    而傅颖就在转身的那一瞬间,眼神充满了仇恨,只是一瞬间而已,就已经小时,而陈伟并没有注意,当然也不可能会注意到,除非眼睛长在脑袋后面!

    没过一会,刘飞来到陈伟办公室门前,轻轻敲了两下门。

    “进来!”

    “原来是老弟啊,今天练习枪法去了?”

    “老哥,能给我一份基地组织与赤军的详细报告吗?”

    “没问题,小傅,把这两个组织的详细报告拿来”小傅转身的同时,刘飞感觉到小傅的心情很坏,并且是愤怒,而刘飞的第一感觉就告诉自己,这个女人不简单。

    基地组织:1988年,本·拉丹在阿富汗建立了“基地”组织(又译卡达或凯达)。成立之初,其目的是为了训练和指挥与入侵阿富汗的苏联军队战斗的阿富汗义勇军,但是从苏军撤退后的1991年前后开始,该组织将目标转为打倒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政权”。

    训练基地

    “基地”组织在阿富汗境内有10多处训练基地,对从各国来到阿富汗的成员进行恐怖活动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学习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教义,学习使用轻型武器、发射迫击炮和火箭筒、使用电脑和因特网。据估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基地”接受过训练的人有3万以上,他们被称为“阿富汗的阿拉伯人”。据悉,“基地”组织核心成员约4000~5000人,主要由“阿富汗的阿拉伯人”组成。拉丹通过传真、移动电话、因特网或信使遥控指挥其在世界各地的支持者。

    「与其他恐怖组织的联系」

    基地和其它几个恐怖组织有联系,包括黎巴嫩南部、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菲律宾、埃塞俄比亚和要脱离俄罗斯的车臣共和国内的组织。一提到“基地”组织,人们立即联想到的肯定是云中雾里的拉登(专题,图库),无处不在的恐怖分子,神出鬼没的武装人员。然而,这样的印象多来自于跟“基地”组织毫无干系的媒体报道,来自于西方情报机构的猜测推断,甚至来自于道听途说。

    “基地”组织究竟是什么?“基地”组织到底是怎么创立的?英国《观察家报》的记者雅松·伯克有真正的发言权,因为在9·11之前之后长达四年的时间里,他一在“基地”组织内“随军”采访,甚至在美军对托拉博拉展开大清剿的时候,他仍跟“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在掌握“基地”第一手资料上,没有谁超过这名英国记者。

    7月13日至16日,英国媒体纷纷刊出了他撰写的《“基地”到底是什么?》的长篇报道,首度向人们披露了外界根本不知道的“基地”的秘密。

    美国和英国的情报反恐怖机构做梦也没有想到,2001年12月,美军天上地下联手对龟缩在阿富汗西部托拉博拉山区的“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残部进行疯狂清剿之际,英国《观察家报》的记者雅松·伯克正在跟“恐怖分子”们经历美英炮火的“洗礼”。

    在那段日子里,“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战士们每天都要打以半夜才能回到隐身之处,借着间或腾起的战火,英国记者能看清斜挎在他们肩上的枪支弹药。新回来的人刚一进屋,原来睡在火塘边的战士们纷纷站起来,把最暖和的地方让给打了大半夜仗的人。屋外天寒地冻,是呵一口气就能结成冰的三九寒天。

    在一天的战斗中,有2名同伴被美英部队俘虏,好几个人被对方打死或者打伤。对于死伤和被俘虏同伴的情况,回来的人不愿意多说。不过,他们也有收获,一名塔利班战士正在仔细地检查一挺从美国大兵手里缴获的轻机枪,多数的人则在抢喝好几个小时前给他们炖的一锅鸡汤暖暖身。现在是凌晨3点钟了,隐蔽处里的每个人都知道,如果前两天摸的规律没错的话,那么离美军战机的轰炸还有两到三个小时,所以他们还有点时间补补觉。

    美军的B-52就象是挂在托拉博拉的天上,没完没了地盘旋寻找攻击目标——我们先看着它们从北边飞来,盘旋打转,然后急转弯向西飞,紧接着我们就看到西边的山上腾起一阵阵的烟雾,几秒钟后我们便能听到爆炸发出的巨响。

    三小时后,当我再次醒来的时候,屋里的其它人都已经起床忙碌着:把薄薄的毛毯整整齐齐地折叠好,挎上各自的“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把子弹匣小心翼翼地插进口袋里,然后便消失在奇冷的屋外。随便提一句,这些毛毯多是他们从60公里外的贾拉拉巴德买来的,毛毯本身是从伊朗进口
>>>点击查看《世界危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