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亚圣 > 亚圣目录 > 正文 第三十九章 泰坦尼克号(第1页/共3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亚圣 正文 第三十九章 泰坦尼克号(第1页/共3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在登州城西边,城墙之外,有一池,人称“瑶池”。  瑶池附近有一甘泉,被奉为蓬莱的风水宝地,取名金沙泉,涌出的泉水有雅称为桃花水。金沙泉不远之处便是瀛州书院所在。

    书院内有敬贤祠、藏书阁、讲道堂,又有斋舍分列两侧,院墙环护,一色的泥木结构。厅堂轩廊构围的庭院幽静而宽敞,花草茂盛,古柏成林,碑石、读书台隐藏其中。书院四周杨柳环绕,莲芦丛生,小桥亭树,山光水影,端的秀美。

    这次的讲道日不同寻常。不但有州学教授郝从义与洛学大儒程涵的辩论,还有近来声誉鹊起的黄明晰讲说所谓的直指“家国兴衰,民族存亡,乃至于万物生灭之大道根本”的绝学。届时登州知州、通判等等一干士绅也都会出席。

    如此不由得山长王至不重视!所以他决定临时搞一个祭孔大典,趁机扬名。

    王至本就是大富之家,又得到不少有心人的捐助,正是豪气万分。一时间酒楼伙计,官府衙役,雇工奴婢等等一群群在院内外打扫布置,处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常。

    竹子搭建的讲道台位于敬贤祠前。清早,露珠欲滴之际,几十名书生已经开始沐浴焚香,澄心虑思,静等临时祭典的到来。

    等到时辰已到,嘉宾齐集。王至沐浴更衣,峨冠博带,立于讲道台上,对着敬贤祠诵章。

    敬贤祠内供奉有孔子及七十二贤的牌位,那是每一个儒生心目中的神圣之地,常年香火不息。有以汉高祖定下的“太牢”(猪、牛、羊各一)为牲畜祭祠。

    颂词过后,又有书生奏乐。礼乐是儒家教化之道,祭祠乐舞为春秋时鲁国的《韶乐》。乐章以颂扬孔子功德为主要内容,自隋代起,后世基本沿袭一字一音的旋律。

    歌词四言八句:“大哉至圣,文教之宗。纪纲王化,丕变民风,常祀有秩,备物有客。神其格思,是仰是崇。”

    其格律是周代雅颂乐歌诗体的承袭,使用的乐器有特磬、编钟、编磬、古瑟、笙、排萧、洞箫、龙笛、箎、敔、陶埙、以及各类鼓、即金、石、丝、竹、革、木、匏、土等古代八音之器。

    又有文武官服者跳“文德之舞”。文舞于左。身着素服。手执签翟。配合音乐起舞。表现发扬蹈厉之急。武舞于右。手执干戚。配合音乐起舞。以示武备之意。

    虽然载歌载舞。但是各人均是满脸郑重。使得整个场景庄严肃穆。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祀在儒家眼中是教化地支柱性活动之一。也是周礼中必不可少地环节。然而。祭祀并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多地是代表着一种精神。譬如后世地升旗。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当我们祭祖之时。要有犹如祖宗尚在面前一样地诚敬。假使是祭神。神就在此。要表里如一。才是肃斋庄敬地道理。

    因儒生这种发自内心地崇敬情感。几十人地祭礼并不宏大。绝不似后世为招揽游客而隆重举办得象马戏团般地狂欢节。气氛却隆重厚沉得让人肃然起敬。

    黄明晰在一旁观礼。他没有多少尊敬或自豪之心。反倒觉得历史沧桑地痛感。

    北宋是儒家文化最有活力的时期,刚刚经历完唐末战乱,又遇上外敌环伺,内部更是出现难得一见的冗兵冗官冗费危机,整个文化阶层都在寻求变革,他们并不受权威的影响,各家各派都在表达自己的意见,并未有任何一派能占领统治地位。

    有拜读汉后儒家经注的传统儒士,也有不惑于传注而自己析义的新派儒士;有讲究礼记修养自身的二程洛学,也有讲求功利注重时务的李觏一脉;有主张黄老的无为之治,也有主张宏观的经济调控;有的掺和了道家精要,以气或理的名义解释自然,也有攫取禅宗精华,主张修心为本。

    这是十二世纪最强的文明的象征。可惜一切都毁于战火,从而走向封闭。

    讲道开始后,王至在台上说了一段“忠恕”之道。这是孔子提倡的做人办法,内容简要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道起源佛家,老和尚在高台上摆一个蒲团,面对众多信众,嘴皮子磨动,天花乱坠。一群信众感动得热泪盈眶,把香油钱捐到盘满钵满。

    宋时儒学大家见到这个法子好,也依样建高台摆蒲团,面对书生磨嘴皮,一副高深莫测的形象也真能引来无数人追捧,因而这方式就推而广之。

    郝从义和程涵的上场让众人掌声大作。他们的辩论题目没什么新意。也就是最流行的尊孟派内的分歧。一个是尊王,一个是民本。

    孟子是自中唐时才开始为人推崇,至宋神宗将《孟子》列入科举之后,地位才进一步提升,后为元朝奉为“亚圣”。孟子有一种很恐怖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等。他提倡如果君王不仁,可以诛之,好似杀一个贼子一般。这点与他的提倡的仁义礼智伦常有所冲突。

    其实道理还是次要的。对于众多听众,看着两个舌绽莲花的大儒
>>>点击查看《亚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