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同人小说 > 世事沧桑 > 世事沧桑目录 > 章节目录 第5章 近亲结婚害人害己 血泪教训警醒世人(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世事沧桑 章节目录 第5章 近亲结婚害人害己 血泪教训警醒世人(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呜呜呜”小渡轮一声长鸣,起锚航行,越往前行水越清澈。这里是长江故道,宽约千米,近处和风吹拂,碧波荡漾,水鸟盘旋;远眺河面似镜,水天相连,风景如画。通过数十年整治护滩,如今已变成天然渔场,每年生产数十万公斤各类淡水鱼,垂钓者络绎不绝,旅游观光者纷至沓来。小渡轮成为江洲子乡交通咽喉,车来人往,络绎不绝。

    鲁立民肩背书包,手提行李袋,伫立于船弦边,举棋不定,千头万绪,今天终于尘埃落定,继续到剅口镇中学复读高三。对比县一中,无论教学条件,师质水平,学校知名度,剅口中学逊色得多。不过好歹也算是县重点中学,回家方便,经济压力小,况且是母校,再冲刺一年,高考应该稳操胜券。

    鲁立民的新同桌叫温昶贵,眉清目秀,细皮嫩肉,性格内向,颇有几分淑女的风范。相处几个星期后,两人无话不说,好得能穿一条裤子。有个礼拜天,闲情逸致,他约了鲁立民一起去自己家里,互通有无,彼此加深感情。温昶贵是应届毕业生,家就在剅口中学后面,出了东院墙,七弯八拐一百多米,历历在目。

    忽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他俩视线里,蒙蒙细雨中,章大傻仅穿一条短裤叉,从大门口一跃而出,手中的红署使劲地朝口中塞。鲁立民多少次看到他寒风中光着膀子,在街头垃圾箱里翻找食物,多少次看到他拦住女孩傻乎乎大笑,多少次看到他在宴席外,狼吞虎咽残羹剩饭,原来贵人居于此地?狐疑之际,又一个浑身上下脏兮兮的大男孩,叽哩哇哩喊叫着,朝外匍匐爬行,那张蟾蜍嘴中的哈利子,连绵不断,明亮耀眼。鲁立民再次震惊,难道这个家庭两个二百五,实乃祸不单行!

    温昶贵意识到该说点什么,痛心疾首地解释:这是我邻居,男孩的爸爸叫章功夫,妈妈叫顾春莲。他们是姑舅表兄妹,指腹为婚,因为近亲结婚的原因,第一个男孩四五岁了缺乏表达能力,连爸爸妈妈也不会叫,慢慢才知道是个弱智,一家人慌了神。为了方便照顾家里,章功夫从省城粮食机械厂,转至剅口粮管所上班,顾春莲整天寻医问药,忙于给孩子治疗。又过了两年,夫妻发现第二个男孩同样是傻子,且左腿先天性残疾,一辈子将无法站立。从此,这个家庭跌进了万丈深渊,全家老少仅靠章功夫一份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章大傻、章二傻虽然智力愚笨,体重却不比别人的孩子轻,吃饭天一半地一半,口水长年不断线。顾春莲洗够了衣服,干脆让他们只穿短裤,经年累月,两个痴头呆脑的儿子,竟然习以为常,不知冷热。

    佛祖啊、上帝啊、苍天啊,我们一辈子就这样含垢忍辱,陪着这两个傻瓜,至老至死?近亲结婚真的后患无穷,贻害终生?章功夫、顾春莲夫妇嫌作孽不够,岂肯认命,自己一流的长相,一流的人品,肚子里就生不出个好货?之前他们曾经听别人说过,表兄妹成亲,生下的孩子要么十分愚蠢,要么十分聪明。于是,时隔六年他俩又以身试法,铤而走险,生下了第三胎。让他们第一悲哀的是女孩,况且女孩天生就有兔唇,更让他们绝望的是,女孩长到几岁同样半痴半呆。

    章功夫一家害了自己,也害了旁人,他另一位邻居三岁多的孩子,在地坪交界处拣了条玉米棒,章大傻一掌推过去,然后踩于脚下,宛如大象践踏小兔,若不是孩子爷爷及时施救,非伤即残。那邻居惹不起躲得起,贱卖房子,举家搬迁,远离是非之地。温昶贵的父母,心有余悸,防火防盗防破坏,房屋四周筑高墙护挡,铁蒺藜置顶,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鲁立民听得心惊肉跳,虚汗淋漓,这不是在给自己上活生生的教育课吗?之前乡下表兄妹通婚的陋俗,几乎家喻户晓,老生常谈,却很难真正重视其危害性,总是抱着侥幸心理。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自己也听之任之,随波逐流,岂不影响后代,祸害一方?!那时候没有手机,更没有普遍的微信,万能的百度,鲁立民只能从学校图书馆翻阅资料,博览群书,寻找答案。原来一级近亲婚配,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机率为四分之一,二级近亲为八分之一,三级近亲为十六分之一,到了半表亲只有三十二分之一,从表亲降至六十四分之一。

    这组数字,奠定了鲁立民远离吴新娥的决心,唯有奋发图强,刻苦学习,考上大学,才有理由,有藉词,摆脱近亲结婚,拒绝待字闺中。不然,自己将如同纸糊的风筝,一辈子被那根线掌控,一辈子在江洲子乡荡来晃去。

    高坡村坐北朝南,通风向阳,原来是一低矮的垸堤,后来围湖造地,逐渐向外扩展。沧海桑田,废弃的垸堤成了村民理想的栖息之处,同时可以躲避洪水的侵袭。高坡村是个大杂烩,百分之五十二系外来户,涉及九个省,七十二个县,六个民族,九十三个姓氏。二十多年来,吴剑凡从民兵连长、村委主任,支部书记,一步一个脚印,把贫穷落后的村子,变成江洲子乡脱贫奔小康的一面旗帜。

    七十年代末,根据河滩沙洲土质特点,吴剑凡率先远赴数百里之外的山区,引进马铃薯,让一批特困户摘掉了帽子。八十年代初,他根据外地经验,组织
>>>点击查看《世事沧桑》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