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玄幻小说 > 那年1981 > 那年1981目录 > 章节目录 457 吓唬这些老退休(第1页/共3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那年1981 章节目录 457 吓唬这些老退休(第1页/共3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

    大家没有注意到的是,梁老板发言中提出的,落榜生未必不是人才。

    其实还有一句潜台词,那就是考上大学的未必就是人才。

    虽然在现阶段,考大学的门槛还很高,入学率还很低,大学生的含金量很高。

    但是,依然不能保证大学生个个都是人才。

    或者说,不能保证大多数大学生都是人才。

    一句话,考大学是检验一个人学习能力,自律能力,执行能力的一个指标。

    但是社会上把这个指标的检验范围放大了。

    从而导致世界上只有黑白二色,一个人要么考上大学成为人才,要么落榜的就不是人才。

    而忽略了这个世界上真正的黑或者白,其实都是极端的少数。

    占大多数的都是灰色的过渡地带。

    正如社会上的人真正适合做学问的只是极少数,而真正的废物也是极少数。

    绝大多数的人,都可以在掌握一定的基础文化之后,通过因材施教挖掘适合自己的专长。

    在某个领域做出一定的成绩,或者凭借一技之长成家立业,立足于社会。

    其实此时此刻梁老板还有更深的潜台词,只不过也只有他自己心知肚明,更是无人能够猜得到了。

    更深的潜台词指的就是不久以后实行的大学扩招。

    到那时候,上大学的门槛一年比一年低,入学率一年比一年高。

    当然与之对应的,教育质量一年比一年差,大学生含金量一年比一年低。

    只要家里不怕花钱,考2分也有大学上,无非就是去上那些以赢利为目的的野鸡大学。

    即使不是野鸡大学,而是以不错的成绩考上正规大学。

    如果就业跟自己大学所学专业不对口,那么这种所谓的高等教育的意义几乎为零。

    可是后世的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有几个跟自己的所学专业对口?

    甚至再不客气点,说那种所谓的高等教育意义为零还算夸奖了。

    怕就怕在因为上了所谓的大学,从此把一个人变成半瓶子醋,高端的工作干不了,低端的工作不想做。

    于是啃老的啃老,躺平的躺平。

    几乎就是原本好好的劳动力,因为学了几本酸样文章而变成一无用处的半瓶子醋。

    最鲜明的写照就是,这些年最低级,最苦最累收入最低的建筑工,到了三十年后因为无人肯干,而让建筑工变成高收入人群。

    如果大学门槛依然高,让那些落榜生早早地立足社会,面对现实,社会上会少很多眼高手低的半瓶子醋。

    要知道,含金量极低的大学生所学的东西当不了饭吃,但是在学习这些无用知识的时间里,错过了本该获得一技之长的机会。

    到了老大不小,身无长技进入社会,相当于光着身子,从零开始。

    既错过了立业的最佳时机,也导致失去成家的能力。

    安卓、IOS版本请访问官网https://www.biqugeapp.co下载最新版本。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后世那些基数巨大的不再年轻的单身青年,非是不愿结婚,实在是没财力、没能力结婚也。

    至于后来国家发现这个问题,开始在某个阶段截流,而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虽说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但,在效果上,总是慢了半拍。

    在所有的家长,整个社会的心气都提高到最不济上大学,怎么也得考个研,有能力再上个博士的时候。

    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沦为了龙凤梦想破灭家长们的托儿所。

    职教出来的学生,干了对口专业的,占比率并不高。

    即使是名校出来的高材生,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后世,离开了原来的技术方向,其知识几乎毫无用处。

    这种所学知识毫无用处的现象,在技术更新换代速度极快的IT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但是偏偏的,农业社会被工业社会取代,工业社会又终究会发展为信息社会。

    而信息社会,就是一个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社会。

    就拿芯片技术来说,这个行业需要的不仅仅是高端研发人才。

    其实更需要的是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型人才。

    其模式就像战争中的兵和将,虽说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但是有将无兵,也只能是个独木难支的光杆司令。

    我国到了后世在芯片技术产业方面被人卡脖子,非但是缺乏高端研发人才。

    更缺乏的是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型人才。

    尤其是技术型人才,并不是三年两载就能培养出来的。

    这需要一个多年的培养和积累过程。

    对于生于草根长于草根的草根富豪梁老板来说,就是因为看明白了这一点
>>>点击查看《那年1981》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