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 > 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目录 > 章节目录 第27章 一幢古宅,一座城市(第1页/共4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 章节目录 第27章 一幢古宅,一座城市(第1页/共4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一幢老屋引发的争议

    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下称“古研会”)的成立是由一幢老屋引发争议而成立的,这个研究会一直由林正秋担任会长。

    一个民间松散组织,林是教师与史学家,怎会在民间社团担任领导呢?

    此事得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旧城改造中说起,全城的一幢幢老房子被推土机推倒,城区的一条古巷,孩儿巷,也被划入拆迁范围,一个个巨大的‘拆’字写在墙上。住在孩儿巷九十八号(下称“九十八号”)一位老人,钱希尧急了,他住的是一幢祖传百余年老宅。

    钱老记得,上辈人说过,此屋所在地原是诗人陆游的宅基地,怎能说拆就拆?

    他找了几个朋友,包括戎玉中(下称“戎”)与几位记者,王安祥、潘桂方等,咨询有没有办法将这座古屋保留下来?众人听了,跟着跑到九十八号看了,虽说老宅破损,然而,这是一幢五进二层木结构大宅院,窗栋梁柱均有木雕花纹图案,还有走马楼,虽然破旧,依旧透出昔日精致的建筑痕迹。早先杭州大多是这样的老房子,随着大规模的拆迁浪潮,全市能够保留下来的委实不多,以至于这条千年名巷,孩儿巷,也拆得惟有一座了,况且,它的第一进,轿房,已经被拆掉了。

    虽说难于确定陆游是否居留过,古宅确有几分陆游诗词所描绘的风情。

    林正秋到孩儿巷

    九十八号老宅,究竟有没有可能与陆游有关联?

    大家吃不准,想找几位专家论证一下,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林正秋。

    戎在会议上与林正秋有过沟通,彼此很熟。于是,他们请林到了现场。

    林说,孩儿巷最早叫砖街巷,青砖街面一直铺到巷尾,南宋以来,处在市中心,商业旺盛,巷内有不少泥孩儿铺,居民多以出售泥塑孩童为业,故名孩儿巷。

    这是一条历史文脉绵长的老巷,明代兵部侍郎宋应昌府第就在此地,尤其是诗人陆游多次旅居杭州,就住在孩儿巷,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描写了临安市井风情,令读者印象至深。

    大家分头查找有关资料,有人在《联谊报》、《杭州日报》、《中国文化报》发表了《陆游小楼今何在?》几篇稿子,引起了各方人士关注,又起草了一份保留古宅的呼吁书,有二千多个市民签名,那份呼吁书很快送到了仇保兴市长那里。

    仇市长召集开会,讨论下来,作了保留建筑批示。陈继松副市长到现场宣布了这个决定,在场市民拍手称快。与此同时,省文物局也发了文件,古宅要保留。

    事情至此,可以告一个段落了,人也就散去了。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未料,文保所负责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此屋不是陆游故居,只是一般老宅,这样的房子多得很,没有必要保留。建筑单位也依据上级文件划定的红线,必须拆,限定住家在若干天内搬迁,以便腾出地块为紧邻学校(今启正中学)扩建操场。

    这一下,钱希尧急了,再次找到了大家。

    他说,我不是为了自己,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同意拆。

    戎说:“你是房主,不能搬,如果搬了,房子就拆,前面的工作也就白费了。”

    一边坚决要拆,一边坚决要保,双方一时僵持不下。

    用地单位恼了,将钱希尧告上了法院:一审判决,必须要拆!

    听到消息,大伙傻了眼,又聚到一起来了。林觉得仅靠几个书生的努力,势单力薄,难于成事。请来了九届全国人大常委毛昭晰,以及浙大城规系周复多等,一起商量。

    钱希尧表示坚决上诉。众人想来想去,也没有别的办法,还得运用法律手段,找律师应诉。市人大常委周蕙支持大家,说道:“市里领导的工作由我来做,律师也由我来请。”

    由于建设单位急于要执行一审判决,只好在九十八号老宅前面摆了个摊,请市民参观,并请他们在留言簿上签名留言。没几天工夫,来自各地的群众,也有专家学者,包括陆游后人来到九十八号现场。众人七嘴八舌地议论,一致认为,房子必须要保留。

    留言本足足用了十来本之多,支持老房子不能拆除,历史文化遗产必须保护。

    同时,多家新闻媒体先后作了报导。书画家来义卖作品,用作诉讼费用。由此,“拆”与“不拆”二种不同意见,成了市民饭后茶余的谈话,多数人的想法,倾向于:“保”。

    另一位文物专家闻讯,几次跑到孩儿巷考察。她在屋子的一堵泥墙上发现几块青瓷片,经考证,这是宋代瓷片和砖瓦。由此,有人称此墙为“宋墙”。

    就在此时,周复多教授想到了阮仪三(注1)。

    这些年来,阮教授(下称“阮”)为保护名城、古建筑四出
>>>点击查看《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