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玄幻小说 > 燃烧的海洋 > 燃烧的海洋目录 > 燃烧的海洋 卷九 最后的战争 第一百七十五章 犯糊涂(第2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燃烧的海洋 燃烧的海洋 卷九 最后的战争 第一百七十五章 犯糊涂(第2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正面冲突。

    当时,戚凯威几乎把攻打伏尔加格勒当成了最大的使命,甚至可以说是实现他人生价值的头号重任。

    只是,所有人都忽视了黄瀚林起到的作用。

    说白了,支持戚凯威的就是黄瀚林,而且黄瀚林也把攻占伏尔加格勒看成大陆战场上最具有标志性的重大胜利。

    由此可见,如果牧浩洋强出头的话,只会跟黄瀚林对着干。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只会削弱牧浩洋的地位,让戚凯威受到更高的重视,而这对今后的战局发展绝对不利。

    要知道,中国军队能在战略上掌握主动权,不是在大陆战场上打得多么好,而是在海洋战场上从来没有懈怠过,积极推行海洋战略的就是牧浩洋,而且能够积极推进海洋战略的也只有牧浩洋。

    设想一下,如果戚凯威当上了战争部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虽然黄瀚林不可能因为牧浩洋反对攻打伏尔加格勒,就让他离开战争部,任命戚凯威为战争部长,但是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即黄瀚林认为牧浩洋靠不住,从而架空战争部长,让戚凯威掌握军事指挥权。

    更重要的是,当时谁也说不准攻打伏尔加格勒的作战行动会以失败告终。

    虽然存在很大的风险,还有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但是不管是牧浩洋、还是魏成龙,都只认为攻打伏尔加格勒会导致巨大的伤亡与损失,两人都认为有把握打下伏尔加格勒,只是觉得没有必要为了争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让成千上万的军人去流血牺牲,更不值得为此冒险赌博。

    问题是,戚凯威为什么要为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跟魏成龙翻脸呢?

    前面已经提到,即便在二月份攻打伏尔加格勒,也完全在最初的计划范围之内,而且在时间进度上依然超前。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戚凯威自己都没打算按照计划来打。

    可以说,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戚凯威为什么要这么做,即进军莫斯科。

    毫无疑问,这与他亲自制订的计划背道而驰。

    按照计划,在攻占伏尔加格勒后,中国军队应该向南推进,即进军高加索地区,打通前往伊朗的地面通道,围歼困在高加索地区的美俄联军,解除了后顾之忧后,再集中兵力进军莫斯科。

    从战略上讲,消灭高加索的美俄联军很有必要。

    原因很简单,这边的美俄联军可以通过黑海东岸的港口获得补给,甚至获得来自美国的增援部队,与俄罗斯内陆战场基本上没有关系。问题是,如果高加索还在美俄联军手中,向莫斯科进军就很不安全,因为中国军队的侧后方暴露在美俄联军面前,随时有可能因为后勤补给线被切断而前功尽弃。

    别忘了,在高加索,还有五十万从伊朗撤出来的军队,另外还有大约四十万作战部队。

    如果把在当地动员的部队算上,该方向上的美俄联军总兵力在一百五十万以上,而且很快就能获得美国提供的武器装备。

    必须承认,打到这个时候,戚凯威过于乐观了。

    之前的战斗让他相信,进军莫斯科不再是难题,而且只要攻占了莫斯科,俄罗斯就会投降,大陆战争就会结束。

    显然,他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随后的事实证明,就算中国军队攻占了莫斯科,俄罗斯也不会投降。

    可惜的是,不仅戚凯威有这样的观点,连黄瀚林都认为,攻占莫斯科将成为旷日持久的大陆战争的终结点。

    结果就是,在戚凯威犯糊涂的时候,黄瀚林也跟着犯糊涂。

    由此可见,牧浩洋在一月中旬的战略决策会议上保持沉默,没有站出来反对,与他看清现实有很大的关系。

    在所有人都犯糊涂的时候,没有犯糊涂的人才是真正的糊涂。

    所幸的是,看清现实的不仅仅有牧浩洋,还有魏成龙。至少在决策会议后,魏成龙已经看清了问题的本质。更幸运的是,魏成龙依然是战区司令,黄瀚林并没有因为他拒绝执行戚凯威的命令而让他下课。当然,这也绝不是让战区司令下课的理由。牧浩洋没有为魏成龙辩护,但绝不表示他会看着魏成龙下课。

    当时,让魏成龙继续担任战区司令,可以说是黄瀚林唯一的正确举动。

    第一百七十五章犯糊涂

    第一百七十五章犯糊涂,到网址
>>>点击查看《燃烧的海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