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其他类别 > 千年帝国的兴亡 > 千年帝国的兴亡目录 > 哭泣,巴巴罗萨的哀嚎之卷 第一百章 “巴巴罗萨”继续(3)(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千年帝国的兴亡 哭泣,巴巴罗萨的哀嚎之卷 第一百章 “巴巴罗萨”继续(3)(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根据海德里希送来的情报,苏军那里让任海济最头痛,最伤脑筋甚至是最害怕的家伙终于像历史上那样被解职了。

    是的,为保卫莫斯科立下汗马功劳。又指挥着部队,在冬季一连夺回斯摩棱斯克与列宁格勒的朱可夫居然被解职了。这个消息放在别人眼中简直是胡说八道,难以置信。但在任海济眼中,朱可夫被解职才符合斯大林在42年8月之前的作风。

    1941年1月,朱可夫策划的冬季反攻取得了巨大成功。西方方面军在加里宁方面军的配合下一举夺回了曾被德军占领的斯摩棱斯克。而西北方面军更是在不久前,成功将列宁格勒从德军包围中解放出来。西南方面军的战果虽然不尽如意,不过逼近基辅也算是不小的胜利了。冬季反攻中,朱可夫的预定目标已经全部完成。

    从整体来看,苏军在冬季取得的战果已经完全超出了朱可夫最初的预计。到这里苏军的冬季反攻可以完美结束了……但……真的会这样吗?

    朱可夫的冬季反攻计划在伏罗希洛夫等人眼中仅仅只是整个反击的第一阶段。深知斯大林在想些什么的伏罗希洛夫见到反击取得的成果后,立刻向斯大林建议反击可以进入第二阶段了。

    伏罗希洛夫的建议与斯大林的想法一拍即合。原本还担心莫斯科能否守住的斯大林,在见到德军飞一样的后撤后,立刻来了兴致。他想像140年前的库图佐夫那样,将敌军一口气逐出国境,准备全线反攻。

    在军事会议上当斯大林提出全面反攻的想法后立刻遭到了朱可夫的强烈抵制。

    朱可夫认为虽然面前的德军在不停后撤,但从对方的表现来看,德国人是主动放弃那些地区的。如果从整体战斗力来看,德军虽然有些损失,但还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而苏军这边,参加反击的苏军部队大部分不久前还在德军的攻击下苦苦支撑,这些部队在之前的防御战中损失很大,士兵十分疲惫。而那些红场阅兵后新加入的部队与前者相比,虽然可以说是精锐。但都没有完成训练和装备,距离成为能征善战、独当一面的劲旅还有很长一段路。此外,苏军的坦克也极度缺乏,在兵力、武器上也不占优势。后备兵力和装备也极其有限,不具备发动全面反攻,将德军逐出国土的条件。所以见好就收是目前苏军最好的选择。

    军事会议一开始是由斯大林一人在喋喋不休地说着自己的看法与设想。但随着朱可夫这个倔脾气的将领提出反对意见后,整个军事会议就变成了两人间毫无营养的争执。

    争执了半天后,斯大林见朱可夫不肯妥协于是询问与会者的意见。

    这种大本营的军事会议还轮不到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马力诺夫斯基等人出席。站在朱可夫一边的只有副总参谋长瓦杜丁一人。就连铁木辛哥与华西列夫斯基都持中立态度。以伏罗希洛夫为首的老元帅,老将军们一致支持苏军继续向德国推进的计划。即冬季反攻进入计划中的第二阶段。

    这个决定让朱可夫这个倔脾气的苏军将领立刻大叫:“斯大林同志,如果你不需要我的建议,那你还要我留在这个位置上干什么?我请求你,将我派去需要我的地方!”

    于是朱可夫很荣幸得再次被解职了。不过这次他没有被下放到预备队,而是被派去西南方面军前线,负责对付德国人那支狡猾的第二独立装甲军,为西南方面军彻底解决通往基辅的障碍。

    好吧,虽然朱可夫被解职了,虽然苏军最高层执意继续对德军发起反击。但没有人是傻瓜,以为真的可以发起全面反击。

    取代朱可夫的参谋总长沙波什尼科夫在分析了整个苏德战线后认为,一路后退到波罗的海三国的德国北方集团军群是最容易下手的目标。在德国人主动撤消对列宁格勒的包围后,这座以列宁同志命名的北方重城将成为最好的前线基地。当然斯摩棱斯克也一样,不过在斯摩棱斯克西面的可是德军花了三个月时间精心修筑的防线以及实力最强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而列宁格勒西面则是波罗的海三国完善的交通网。发起反攻的苏军部队能顺着这些完善的交通网,高速杀向德国。到那时哪怕苏军无法攻入德国,也能从侧面威胁明斯克,在战略上取得主动权。

    于是一辆辆装满武器弹药,一辆辆装满士兵军官,一辆辆装满坦克装甲车的列车日夜不停地停靠在列宁格勒各车站。在卸下物资的同时将在德军围攻中受伤的人员运往后方。每一天进站出站的列车排放出的蒸汽足以将整个车站淹没。列宁格勒俨然已成为一个巨大的后勤补给站。

    苏联人在调兵遣将,准备给德国人致命一击。

    德国人也在调兵遣将,试图改变现在被动局面。

    与苏军依靠列车将部队直接送上前线不同,德国列车在苏联境内能跑的铁路只有通往明斯克一条(波罗的海三国不算)。德军能高速囤积部队的地方只有明斯克,早就知道这点的任海济在囤积部队上没有任何隐瞒的意思,反正苏军也能很快推测出来。如果“施维茵重工”能早日搞定“东方快车”下的那种活动轮距杆,任海济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被动了。

    现
>>>点击查看《千年帝国的兴亡》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