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阳谋三国 > 阳谋三国目录 > 第二卷 中原刀兵 第62章 权力真空:王允执掌大权(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阳谋三国 第二卷 中原刀兵 第62章 权力真空:王允执掌大权(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公元192年,董卓死了。

    如果说在何进死的时候,东汉朝廷尚维持着形式上的统一,政令尚能下到地方的话,那么在董卓主事的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东汉朝局进一步崩坏,眼看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势力蜂起,董卓势力所能控制的也无非就是长安及周边的一小块地方。

    自从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以来,除了中间的王莽乱政光武中兴,历史似乎又回到了春秋战国时候的乱世。

    董卓在世的时候,虽然他被袁术孙坚一系从洛阳赶回长安,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尚能凭藉骁勇善战的西凉军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维持东汉朝廷的权威。

    可以说,在董卓时代,各方诸侯们仍然要顾及东汉朝廷的面子,这也是董卓一纸任命便能让刘表入主荆州,同时公孙度拿着朝廷的任命书就能在辽东横着走的原因。

    就算是关东诸侯起兵反董,打的也是“三公”旗号,而且自加朝廷官衔来证明自己的正义性,说到底,他们是反董卓而不反皇帝,这和传说中关羽的“降汉不降曹”道理基本差不多。

    其中倒是也有一些想抛开汉献帝重起炉灶的,声名显赫如盟主袁绍,想搞个立刘虞的小动作还遭到了无情的惨败。

    而朝廷大佬朱俊以及地方大员陶谦,还想纠集兵马去长安赢回汉献帝,再造大汉河山。

    可是随着董卓一死,东汉朝廷连最后的一块蒙羞布也被扯去,现在,尊贵无比的东汉天子就暴.露在各路军阀强人面前,所以在后董卓时代,军阀们的手段也越来越残酷而不用其极,像原来袁绍可以通过禅让方式拿下韩馥的时代已经一去而不复返了。

    既然温情的面纱已经被撕破,各路强人们的斗争也越发显得图穷匕现而你死我活。

    这些,就是第二卷“中原逐鹿”开始时的大背景。

    事实上,汉末大乱的这一幕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或者说,东汉朝局本来可以不用那么快崩塌到不可收拾之地步,因为在董卓被刺死后,东汉天下一度来迎来了胜利和复兴的曙光,但是这一切,又因为一个人的固执和举措失当而化成了泡影。

    我们先来看一下董卓死后所留下的权力真空由谁来填补了。

    这个也很简单,谁杀死董卓,谁自然就能攫取领导权,在刺杀董卓的过程之中,文的是王允,整个事件由他发起和策划,他是不折不扣的幕后主使。

    武的是吕布,而且吕布也是刺杀吕布的现场执行人。如果没有吕布的“弃暗投明”,王允要杀吕布那是难上加难。

    所以在董卓死后,王允和吕布这一文一武就并列站在了东汉帝国的巅峰,成了皇帝之下百官之上的大人物。

    《资治通鉴》记载:以王允录尚书事,吕布为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封温侯,共秉朝政。

    王允本来就是三公之一的司徒,在董卓回长安之前还是朝廷的第一执政,现在又录尚书事,可以说全面掌控了东汉朝廷的行政权力,而吕布由于刺董大功,也从中郎将升为正式的将军,而且“假节、仪比三司”,可以说贵重无比。

    虽然表面上看现在是王允和吕布共同主持朝政,但是众所周知,吕布是武人,头脑是比不过老官僚王允的,而且王允的年龄都快能做吕布的爹了,就从尊老爱幼的角度,现在东汉朝廷里真正掌权的,其实只有一个人:王允。

    前文讲过,王允此人在年轻时候就是个刺儿头、愤青,没事就对当时的宦官喊打喊杀的,不仅十九岁时就敢擅杀小黄门赵津,后来黄巾起义时还和大宦官张让过过招,平日里那是看谁都不顺眼,老觉得别人都是笨蛋,直到被张让收拾得差点小命呜呼,搞出三公请命才从鬼门关回来,这才算老实了一点。

    之后便是董卓进京,王允也知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道理,平日里没有少拍董卓的马屁,这才争取到对董卓下手的机会。

    而在奉承董卓的日子里,王允一直生活在董卓的阴影之下,原来的那个王允也一直被压抑。

    可是董卓一死,王允便觉得大敌已除,以后他再也不用藏着掖着见不得人了。

    以前他觉得何进、袁隗、董卓都是笨蛋,才把东汉江山弄得一团糟,现在,终于轮到他王某人执掌朝廷大权,可以大展手脚了。

    不过很不幸,看别人挑担不觉得沉,真正当这副重担压到王允的肩上时,他才知道,原来老大也不是这么容易当的。

    事实上,王允刚当上老大,他就连栽了几个根头,最少有三个。

    第一个跟头的名字,叫蔡邕。

    这位蔡邕蔡中郎的名气之大就不用多说了,直到南宋时,大诗人陆游还写过一首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正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让蔡邕更为世人所熟知,再加上蔡邕是东汉才女蔡文姬之父,那就更有传奇色彩。

    但是蔡邕和很多文人一样,却因为卷入自己并不熟悉的政治而惨淡收场。

    而对蔡邕来说,他在晚年便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
>>>点击查看《阳谋三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