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玄幻小说 > 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 > 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目录 > 正文 塞石流沙效果好(四)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 正文 塞石流沙效果好(四)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徐州小龟山汉墓2号墓、北洞山西汉楚王陵,使用的也是这类手段,将数量重多的巨石从山下采下,运到陵区封堵墓道,但却未能摆脱被盗的命运。

    在徐州北洞山出土的西汉楚王墓,墓葬的墓道北段和中段,都用了三列三层的塞墓石封填,各个塞石之间用凸凹的关节相咬合,每个塞石重量都在3吨到7.8吨之间。前雨道近墓门处有3列3层9块小型塞石,其后有双列双层8块大型塞石,大型塞石重约7吨左右,前室的北面又有双层4块大型塞石。但是,如此巨大严密的塞石封堵形式,并没有使盗掘者却步,他们或将塞石击断,或将其拖出,最后仍然把墓室洗劫一空。

    与塞石墓相比,流沙墓的防盗效果要略胜一筹。流沙墓出现的时间较晚,大概在春秋时期,南方地区墓葬比较流行这种方式。其具体做法是挖掘墓坑,然后将棺椁放入墓坑,用炒干的细沙填埋墓坑,最后再用填土将墓顶夯实。炒干的细沙流动性很强,对于依靠挖盗洞进入墓室的盗墓贼而言,细沙是最好的屏障,一旦挖到细沙,细沙便会自动流动,堵住盗洞,从而将盗墓贼拒之墓外。大型的流沙墓不仅防盗功能强大,而且相当危险,很多盗墓贼在挖到流沙层后被沙子掩埋,再也不能离开。

    1950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战国中期魏国王族的异穴合葬墓,在对墓室结构最为完善的2号墓挖掘过程中发现,在椁室两侧和邻近两墓道处,墓墙全部用巨石垒砌,墙内充填细沙,最后填土夯实。考古人员测量,沙土的堆积高出地面八米,深达将近百米,填充的沙土体积达1000立方米。可以想象,当盗墓者深挖盗洞的时候,流沙会源源不断地将盗洞填埋,除非盗墓者将所有的流沙全部运送干净,否则只能“望沙兴叹”了。可是要将l000立方米的流沙挖净,谈何容易!这种以柔克刚的防盗墓方法,的确起到了良好的防盗效果。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在2005年对河南省上蔡县大路李乡郭庄村的一座大型战国时期楚墓进行清理发掘。这座墓葬规模宏大,出土器物均属珍品,其中仅精美的青铜器就有上千件。更难得的是,这座墓葬防盗设施十分完善。墓中有多处盗洞,但墓室内的随葬品依旧非常精美、丰富,说明多数盗墓者都被这座墓葬精妙的防盗设施难倒,被拒之墓外。这座大型楚墓所采用的防盗方式就是塞石和流沙并用。

    郭庄楚墓墓室深达17米,距地表5米向下的深度都用炒干的细沙填充,积沙之多,堪称国内发现之最。干沙不仅可以防腐,更重要的是有防盗功能。此外,细沙的里面,靠近棺椁的地方累积了很多大小不等的石块,其中最大的可达165千克。砾石整齐地堆放在椁室四周,盗墓贼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入,都无法突破积沙与积石的双重防线。

    除此之外,郭庄楚墓还有其他严谨的防盗措施,即便盗墓贼侥幸穿过积沙积石障碍,也难以到达椁室。如利用巨石封门。这是一种简单而常见的防盗方法,流行时间很长,一般大型墓葬都会采用。另外,郭庄楚墓还在积沙之内放置了假棺来迷惑盗墓贼,而真正的棺椁却放置在一个隐秘之处。如果沿墓道顺直而下,只能找到假棺,真正的棺椁依旧难寻踪影。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清理发掘,发现这座被誉为豫南第一大墓的郭庄楚墓的墓室上共有从战国时期到近代的盗洞12个,最长的盗洞长达27米,其中最大的一次破坏,盗墓贼竟然采用了大揭盖的方式。大揭盖一般是只有专业的经相关文物部门批准的考古单位在发掘墓葬时才会采用的方法,有时大规模盗墓的官盗也会采用这种方式打开墓葬,但由于这种方式对发掘的人力要求很高,也过于招摇,因此一般的私盗不会对墓葬进行大揭盖,而会在不起眼的地方开盗洞。然而,也正是这种大揭盖的方式才能避开塞石与流沙的机关,盗得墓葬中的宝物。

    塞石、流沙防盗方法流行于战国到两汉时期,一般长沙地区的诸侯等级大墓都会因地制宜地采用这些有效的防盗方法,如果没有大量的沙子,则会用炭替代。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防潮、防腐,还可有效地打击盗墓贼。

    .免费为广大书友提供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最新章节和无弹窗全文阅读,如果你觉得本书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请点击导航条上分享链接或复制如下的分享地址: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谢谢!!
>>>点击查看《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