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玄幻小说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目录 > 正文 第5章 正确的引导,但不要喋喋不休(三)(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 正文 第5章 正确的引导,但不要喋喋不休(三)(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3.晨练时鼓励孩子奔跑或大叫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较长一段时间都处在忧郁、愤懑的情绪中,切忌反复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父母不妨佯作不知,只是带他去有山有林的地方晨练,比如,与孩子一起变速跑、一起攀登台阶或一起在山林中喊叫。“喊”完之后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最近妈妈在工作上也有很多不如意,不过到这里来喊一喊、跑一跑,心中就畅快多了。你觉得怎么样?一般孩子会在这种交流状态下,主动跟父母提起他究竟遇到了哪些不愉快,而且,在“喊叫”之后,他已经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这些不快了,他甚至会自我检讨说:“比起妈妈的烦恼,我的烦恼真的不算什么。”

    4.孩子发泄过后记得要拥抱他

    不管对孩子造成困扰的是不是你,作为父母,一定要用肢体语言对孩子提供这样的保证:“我会站在你这一边。我相信你能走出来,重新变成快乐的精灵。”“虽然世间让我们气愤的事很多,但是令我们感觉温暖的事一样也很多。”单纯的发泄会让孩子倍感茫然,而发泄加拥抱的模式,才能令发泄之后的孩子感受到抚爱与亲情的注入。而后者,才是孩子成长为乐观主义者、并在成长中逐渐学会调控自身情绪的基础。

    孩子的心里没有了负面的心理能量“作怪”,自然就会成为听话的好孩子了。

    ⊙巧妙用暗示法引导不听话孩子

    场景再现

    李森的妈妈在生李森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孩子吸了氧,还说李森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

    李森今年9岁了,和一般的孩子不太一样。李森身上出现了许多令妈妈头痛的行为,例如:旷课、贪玩、一意孤行、自私、偷窃、撒谎等等。既不老实,又不听话。邻居们都说李森是个难办的孩子。

    妈妈却不这么认为,而是担心他有智力低下的问题。

    但妈妈带他看了七八家医院,也做了很多检查,结果测定,李森智力水平完全正常,根本不存在智力低下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诸多不听话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李森妈妈长期对李森进行了不良

    在医生的建议下,李森妈妈深刻地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有意识地使用良性暗示法,对李森悄悄开始实施教育。

    对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李森妈妈都会深思熟虑,都力争给予李森正面积极的暗示。经过半年多的暗示教育,李森就像变了个孩子一样,身上的诸多不听话行为完全不见了。

    现在走在大街上,很多邻居都对他翘起大拇指呢。

    “深度诠释”

    可见,暗示教育对孩子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这种形式的教育,孩子会更乐于接受,更喜欢。暗示,是无声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越大。”所以,我们的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教育上,应去掉那些让人不快的“要求、命令、必须”等词汇,而通过“启发、暗示、商量”等形式来进行。

    “专家支招”

    作为父母,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应该如何巧妙地使用暗示呢?美国教育专家爱德华教授指出,暗示教育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眼神暗示

    吃过晚饭,爸爸给刚子讲故事。讲着讲着,刚子的双手搞起了小动作。爸爸没有停下来,不过他用眼睛紧盯着儿子的小手。不一会儿,刚子“醒”了过来,双手安静了。

    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比语言能更细腻更清晰地表达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说的话、要表达的态度暗示出来。

    2.表情暗示

    家里来了客人,林林有了小伙伴,高兴得忘乎所以,发起了“人来疯”。他一会儿狂笑,一会儿尖叫,连爸爸的眼神也视而不见。于是爸爸猛地皱起了眉头。这下,林林总算看到了,声音也降低了不少。

    表情比眼神表现得更明确,人的表情能传达多种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可以、不能、不该等等,形成刺激,使暗示对象做出反应。孩子做了好事,你对他赞许地点一点头。孩子经过努力,解开了一道题,你对他会心地笑笑,都是一种最好的激励。

    3.言语暗示

    小贵早上起床后从不叠被,妈妈提醒过几次,但效果不理想。一次,妈妈告诉小贵,今天遇到楼下的妈妈说小刚真乖,每天总是自己把被褥打理得整整齐齐。小贵听后表面上不以为然,但渐渐地学会了自己动手叠被。

    既然是“暗示”,就是不用言语直接表态。当要表扬或批评时,采取一种迂回的方法,用讲故事、打比喻、作比较等把自己的观点巧妙地“点”出来,让孩子心领神会,在一种柔和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4.动作暗示

    周末,晚上9点多了,罗强还坐在电视机前。妈妈一言不发,却站起来把孩子床上的被子铺开,自己也停下手中的工作,上床休息。无声的语言提醒了孩子,罗强
>>>点击查看《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