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明帝 > 明帝目录 > 正文 第十二卷:革弊图治之第二章:新科状元(二)(第2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明帝 正文 第十二卷:革弊图治之第二章:新科状元(二)(第2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朱影龙暗骂蠢材,你就是把科举的历史写一下不也就能过去吗?读书都读傻了,这么不知变通,朝廷要这样的人才又有何用,朱影龙忙挥手让大内侍卫把人拖出去,然后宣布殿试除名,这些人回家教教书还是可以的,但给朝廷当官,恐怕不行!

    二百四十名贡士最后留下来考完试的还不足两百人,一次开科取士两百人已经算比较多的了,朱影龙还是比较满意,平常时期,朝廷三年一次开科取士,能取个百十来个就很不错的了。

    阅卷的工作交给了内阁,朱影龙点名将夏允彝、陈子华、熊汝霖等几人的试卷调了过来,亲自阅了他们的时间,虽然他们这几个人的卷子也算得上是可圈可点,但总显得有些四平八稳了些,可能是因为关系自己切身命运,胸中的一下想法不敢放开写,朱影龙看的不禁有些意兴阑珊,看来科举真是一个埋汰人才的制度,要改呀,要改呀,可该怎么改呢?

    其实不是科举不好,自己那个时空什么中考、高考、考研什么的,不就是科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吗?只不过面向的对象不同而已,一个是整个社会,而科举单一的面向朝廷而已,而是科举不够灵活,考试的内容太死了,还搞出什么八股的臭规矩来,相比而言,科举刚开始的时候,比现在的单烤臭八股要好的多了,初唐时期那人才鼎盛,科举考试可不向现在这样又闷又臭,简直就是埋葬国人的聪明才华,也埋葬了许许多多崛起的机会。

    经过一番商议,朱影龙最后亲笔点了熊汝霖为新科状元,李二何为榜眼,黄鼎臣为探花,这是一甲头三名,二甲第一名给了夏允彝,第二名给了瑞徽,第三名陈子华,第四名……

    同时军机阁负责进行的武举考试,报上了头名状元是朱可贞,顺德人,朱影龙也一并圈点了。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来cmFu.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点击查看《明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