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抗战惊雷 > 抗战惊雷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三百零四章 华北态势,以围代攻(第2页/共3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抗战惊雷 章节目录 第三百零四章 华北态势,以围代攻(第2页/共3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很强,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极大削弱。所以,日军更改了继续从中国战场缩减军队,以及增后华北的计划,准备继续对国*军进行短切突击形式的进攻。

    当然,主战场便是长江中上游地区,作战部队也以十一军为主。为解决十一军兵力不足的困难,日军还从南京、苏州等地的守备部队中抽调了兵力,对于多田峻的请援自然就置之不理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多田峻深感要对鲁豫皖边区实行重兵扫荡困难很大。因为新七军的实力已经从几次战役中有所体现,周边还有第三集团军、七十六军、骑八师,甚至大别山的桂系部队等十几万国*军能提供支援,至少要动用三到四个师团的兵力才有可能取胜。

    这不同于扫荡八路军的根据地,一个大队便能独立作战,乱七八糟的几个师团、旅团各抽出一部分兵力,便能来个什么九路、十路围攻。而要打击鲁豫皖边区,一个联队的日军也未必敢单独行动。

    但新七军已经入鲁,放任新七军发展又是不能接受的。而且,多田峻认为对冀中、冀南平原地区抗日武装的军事压力不能减轻。在他看来,将华北粮仓握在手中,就可将太行山的八路军置于死地,这是坚定不移的策略。如果半途而废,已经取得的战果就将全部丧失。

    综合考虑之下,多田峻决定先以围代攻,限制新七军向北发展的空间。为此,他命令驻山东的第12军司令土桥一次结束对鲁南于学忠和八路军的扫荡,调主力前往鲁西南,与驻荷泽、济宁、衮州、徐州的日军一起,对鲁豫皖边区实行包围。

    为解决第12军机动兵力不足的困难,多田骏又从第26师团中抽调驻山西省朔县的井手仪定大佐之独立步兵第11联队,驻天津的中国驻屯步兵第2联队一个大队,使围困鲁豫皖边区的日军达到了二十八个步兵大队。

    按照计划,第12军主力将由兖州西进,沿济荷(济宁、荷泽)公路各要点布防。稳定防线后,先抽出部分兵力对防线以北的八路军鲁西根据地的汶上、梁山等地进行扫荡,解除八路军扰袭其背的威胁。然后,再伺机从完成冀南春季扫荡的部队中抽调独立混成第7旅团、独立混成第1旅团南下,在荷泽西面形成攻击集团。

    八路军的鲁西根据地,还有冀南的八路军新7旅、新4旅、新8旅和国*军高树勋的新八军,从目前来看,都起到了屏障鲁豫皖边区的作用。特别是濮阳、柳下屯、濮城一带的八路军和高树勋所部,还从西面威胁着荷泽,牵制着荷泽的兵力。

    如果能占领冀南地区,不仅解除了荷泽西面的牵制和威胁,与新乡日军一同南下进攻兰考、开封,还能起到反牵制作用,使豫西地区的国*军难以抽身支援新七军。

    布置得不算复杂,但多田峻力求的是长远。这与他推行以路制人、蚕食推进差不多的思路,先困再攻。

    如果说多田峻的策略过于谨慎保守,那就有失片面。尽管很多历史记载都说他在华北并无建树,以至最后被冈村取代,黯然归国。而实际上,冈村能在华北给抗日武装以沉重打击,取得的成绩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多田峻的积累和经营。

    首先是多田峻发动了中条山战役,击败了几十万国*军,从而解放出至少三个师团,使冈村有了足够的机动兵力;其次是他大力推行的“囚笼”、“强化治安”、“蚕食”,限制了抗日武装的活动空间,并使华北日军处于很有利的战略态势。

    以冀中为例,到一九四二年,敌人占领了冀中的全部县城、多数的大镇。除此之外,还建了一千七百多个据点与碉堡,据有铁路一千五百多里,公路一万五千六百多里,挖封锁沟、筑墙八千多里,用这些,把冀中切割成两千多个纵横不过几十里的小块。

    正是处于这种有利的战略地位,冈村宁次只调动了有限的兵力,便取得了“五一”大扫荡的成功,完全占领了冀中这个华北大粮仓。

    但多田峻所实施的战略战术也有其缺陷,那就是耗时长、见效慢,甚至是不到最后的攻击,在表面上也看不出什么成绩。他被解职,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冈村接任之后,能够施展拳脚,与多田峻的努力却是分不开的。

    日军的先围战略,不能说是失误,只能说是形势使然,短时间内无法抽调出足够的机动兵力。再有一点,就是日军认识上的误区,低估了新七军的发展速度。

    鲁豫皖边区从建立到现在,借助于杨天风的先知先觉和左拉右揽,终于渡过了脆弱的幼苗期,在军、政都已经成熟定形后,可是正处于爆发期。

    等到多田峻的围困形成时,他会发现面对的将是更加强大的军队,原来计划中的三个师团已经不够用了。况且,杨天风还有对应之策,哪能坐等敌人的围困之势完成?

    ……………

    身处战乱之中,担惊受怕,奔波躲避,人们自然会生出对安定生活的期盼。就算物质生活要匮乏一些,只要安全,只要心不累,人们也会极为向往。

    在这样的心理下,湖西地区迅速得以安定,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正常。而
>>>点击查看《抗战惊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