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顺皇朝 > 大顺皇朝目录 > 章节目录 第八百九十四章:以乐教和(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顺皇朝 章节目录 第八百九十四章:以乐教和(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这就好比全力一击,却打在了棉花上,让陆承启极为郁闷。

    周芷若善解人意地劝慰道:“陛下,这有何大不了的?只要民心尚在,他们就闹不起事来。待过得三五年,人心就更不向着他们了。介时他们就成了过街老鼠,恐怕都不用针对了……”

    陆承启也明白周芷若的意思,就是清者自清。只要朝廷坚持新政,一直以百姓利益为重的话,明教就不可能发展壮大的。

    缺少了新鲜血液,再加上天生的“老鼠”属性,明教恐怕连生存都难。

    “但愿如此吧!”陆承启叹息了一声,“朕明日得去垂拱殿了,想必已经堆积了无数奏折……”

    “陛下一年到头也没歇息过几日,就先停一下罢!这些折子,内阁大臣也能票拟的。若是真有大事,岂能不当面请示?”周芷若生得一颗七巧玲珑心,细声细语地劝解陆承启,让他好好修养几日。

    陆承启想了想也是这个道理,但他不敢放松啊。

    做了这个皇帝以来,陆承启渐渐发现了这个时代的汉人,和后世汉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家国观念上。

    说白了就是汉人有华夷的概念,却没有家国的概念。

    在汉人眼中,谁当皇帝不是当,给谁交税不是交?只要能活得下去,管他谁做了皇帝!就是这种思想,硬是让异族遗祸中原数十次。最为惨痛的便是五胡乱华之时,还有金蒙清三朝,直接将汉人的嵴梁骨都打断了。从此汉人要自称奴才,一副奴婢相。

    有什么办法能让百姓形成家即是国,国即是家的概念呢?

    陆承启自然而然想到了后世的现代国家象征国旗、国歌和国徽。

    国旗似乎已经有了,陆承启先前倡导帅旗更变,变成龙旗,已经是国旗的雏形,也不用更换了。龙是汉人的图腾,旗帜上绣龙,代表着龙的传人,又是炎黄二色,极富寓意,不用再行更换。一国之旗做军旗,更能使军队与国家融为一体,让每个士卒都明白,他们后面就是国家,一旦他们退却,那家国就不在了。这样既能激发士卒的家国观念,又能增添士气,也不会因为帅旗倒下而四处逃窜。

    说白了就是荣誉感的问题。

    一支军队没有家国观念,没有荣誉感,就不是一支铁打的军队,是要被逐个击破的。

    国旗好办,用龙旗就是。但国歌和国徽就有点难了,陆承启想着,既然龙是汉人的图腾,要不国徽也用龙算了。但转念一想,龙是皇家的象征,让百姓乱用,似乎连廷议那关都过不了。

    思来想去,陆承启还是觉得用汉字做国徽比较适合,一来简单易行,二来认同感也会提升。

    但国徽上面写什么字呢?

    大顺的国号“顺”?

    不妥,不妥。没有万年的皇朝,只有万年的汉人国度。

    是了,用“汉”字不就行了!

    陆承启一拍大腿,脱口而出道:“用‘汉’的篆体字,既能体现汉人是华夏主导,又能表明汉字是华夏文明的核心,一举两得啊!”

    见陆承启高兴得手舞足蹈,周芷若在一旁惊愕地看着,良久才问道:“陛下,你这是……”

    陆承启心情极好,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周芷若听得两眼放光:“陛下此举,当可巩固民心!”

    “这是自然,有这三样法宝,朕就不怕异族人再入侵中原了。家国在身后,谁敢后退一步?”陆承启洋洋自得地笑道。

    周芷若皱眉道:“也不能这般说,还是得防备一下的……”

    “梓童说得是,龙旗、汉徽不过是象征罢了,乃是我汉人嵴梁骨,是内里精神。但外在也是要硬壮才是,没有强大的军队,如何护卫我汉人大好河山?”陆承启也没有冲昏了头,还是分得清主次的。

    “那陛下打算用那首曲子做国歌呢?”

    周芷若倒是最为在意这个,乐曲在这个时代,可是担任着教化民众职责的。有个成语叫“以乐教和”,出自《礼记乐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以礼教中,以乐教和。”

    周朝之所以能传国八百载,在于政治、社会、经济、军事上的重要措施很多。而对教育文化关系密切者,则为制礼,作乐。周公制礼作乐,乃集前圣之大成,其范围泛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诸如冠、婚、丧、祭、乡射、朝聘之类,其仪文度数之周详严密,实为世界各国所仅见,而其宗旨则不外乎调节性情,使人日从善而远罪也。

    周公制礼作乐,实际上为一件事。‘乐自内出,礼由外作。’乐主和,礼主敬,乐是情之不可变,礼是理之不可易,合乎情,然后合乎理。完全的人格和理想的社会,必须兼备礼乐之教,才算美善相乐、尽善尽美。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中国号称礼义之邦,而制礼作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

    西周的教育宗旨,便是儒家所谓之六艺之教。即礼、乐、射、御、书、数是也。其中礼乐二项,尤为六艺之中心。礼代表人的分际,即伦理观念;乐代表人的同情心,
>>>点击查看《大顺皇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