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明鹿鼎记 > 明鹿鼎记目录 > 章节目录 【0965 杨嗣昌】(第2页/共4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明鹿鼎记 章节目录 【0965 杨嗣昌】(第2页/共4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单传之独子,父亲是杨鹤,官至兵部右侍郎、三边总督。

    武陵杨氏原籍安徽郎溪,在洪武*间因诖误而发配武陵充军,**逐渐崇尚文学,追逐功名。

    杨嗣昌在家风熏陶下,自幼潜心读书,埋头科举,于*历三十四*,1606*中举人,*历三十八*,1610*进士及第,开启了从政生涯。

    韦宝十五岁金榜题名,但韦宝的功名都是搞鬼得来的,并不是真本事。

    人家杨嗣昌就不同了,十七岁就中了举人,二十一岁就金榜题名了!

    这是货真价实的大儒了。

    在封建科考时代,做官晚和做官早,天壤之别,但凡能在历史上留下大名的,几乎***都是*少就金榜题名的人。

    张居正是如此,杨嗣昌也是如此。

    因为只有*少提名,才有足够的时间熬资历,才能在*轻的时候在朝政中发挥作用。

    人一旦老了,就会缺乏斗志,很多事情就**了锐气。

    杨嗣昌步入**后,历任杭州府学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福建司主事、户部江西司员外郎等官职。

    泰昌元*,1620*八月擢户部郎中,同*十二月至天启二*,1622*五月迁南京户部新饷司郎中。

    天启二*五月初二日刚上任就替登莱巡抚袁可立向皇帝请饷,“抚臣袁可立受命方新,请发帑金二十*安兵散民,似非得已。惟在圣明裁定,赐予若干。”

    到天启五*,1625*,,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渐有擅权之势,与朝中东林党人**日益尖锐,杨嗣昌为躲避政斗漩涡,遂称病挂冠,隐居家乡。

    其父杨鹤亦被魏忠贤罢官,返乡与杨嗣昌一起隐居,过着优游林下的生活。

    当时,后金侵犯**,辽东告急,军需吃紧,杨嗣昌留心边事,将他在户部参与财政管理的经历编为《地官集》二十卷。

    现在韦宝与杨嗣昌见面的这个时间点,就是杨嗣昌父子快要暂时离开大**廷的节点。

    天启七*,1627*九月,信王朱由检即位,是为崇祯帝。

    不久后,魏忠贤被扳倒,杨鹤、杨嗣昌父子亦先后被起用。

    崇祯帝还未登基时,就看过杨嗣昌的《地官集》等书,赞叹杨嗣昌的才能。

    崇祯元*,1628*,杨嗣昌分巡河南汝州道,加右参政,不久后移霸州道。

    崇祯四*,1631*九月迁整饬山海关内监军兵备道。

    此时,他的父亲杨鹤因为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任上招抚流寇神一魁**,被下狱论死,杨嗣昌闻讯后三次上疏请求辞职,以代父罪。

    结果崇祯帝免了杨鹤的死罪,而改戍江西袁州,然而却**让杨嗣昌辞职,还多次温言抚慰,激励他尽职任事。

    翌*五月,杨嗣昌被任命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海关、永平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他在任内整饬防务,修筑山海关两翼城。

    崇祯七*,1634*九月,他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兼宣大山西三镇总督,赴任后六次上疏陈述边事,并主张开矿招工以瓦解乱党,多所规划,给皇帝的印象是异才可用。

    不久后,杨鹤去世于袁州,杨嗣昌回家丁忧,一*后又遭继母丁氏之丧。

    这时,关外满清入塞大掠,兵部尚书张凤翼畏罪自杀,崇祯帝决定起复杨嗣昌,遂于崇祯九*,1636*十月下旨夺情,命杨嗣昌接任兵部尚书。

    杨嗣昌三疏请辞,崇祯帝不许,他便于崇祯十*,1637*三月抵京赴任,开始活跃于政治舞台的中心。

    此时是1625**底,杨嗣昌只有三十六七岁*纪,离四十岁尚且有一段距离,也就是说,再过十二*不到,杨嗣昌便将居于高位,影响整个大明的朝政和军事。

    杨嗣昌出任兵部尚书时,明王朝已陷入内忧外患的泥潭中,清军多次入塞,威胁**京师安全。

    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几十*起义军在中原流动作战,更是**腹心之患。

    杨嗣昌莅任前的崇祯九*,1636*七月,陕西巡抚孙传庭在黑水峪大破起义军,生擒高迎祥,局面有所好转。

    杨嗣昌在守制时关心时局,因此在出任兵部尚书后就已对**的未来有了详细的规划,加上他熟悉典章故事,工于笔札,富有辩才,每次皇帝召见时,都能思如泉涌,侃侃而谈。

    与前任兵部尚书的呆滞木讷之状迥然不同,因此崇祯帝每次召见他的时间都远远超过规定时间,对他几乎言听计从,甚至惊叹:“用卿恨晚!”

    杨嗣昌对**未来的规划可归纳为三点:一、攘外必先安内;二,足食然后足兵;三、保民方能荡寇。

    其对策主要集中于前两点。

    对于第一点,他认为天下大势好比人的身体,京师是头脑,宣、蓟诸镇是肩臂,黄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

    如今形势是烽火出现于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祸乱于腹心之内,中之甚深。外患固然
>>>点击查看《明鹿鼎记》最新章节